思想领袖
谁在为人工智能买单?无人谈论的盈利问题

生成式人工智能前景光明。OpenAI 的 Sam Altman 谈到了 GPT-5 的“博士级”推理能力和闪电般的响应速度。IDC 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预计将为 $ 19.9 万亿 到 2030 年,全球经济将迎来人工智能革命。数十亿人正在使用流行的聊天机器人在几秒钟内编写、编码或设计。
但事实是:聊天机器人的每一个答案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与那些只需开发一次就能卖出百万次的软件或游戏不同,人工智能无法实现规模化。每个答案都是为单个用户量身定制的,边际成本很高。总得有人为此付费。
目前,人们在 ChatGPT 中输入的免费提示是由投资者烧钱维持运营的。但这种情况不可能持续太久。计算起来很残酷:免费提供,你就会破产;付费服务,你的覆盖范围就会立即缩小。
为什么人工智能不同于软件
传统软件拥有近乎神奇的特性:一旦开发完成,就可以以几乎为零的边际成本进行复制。Excel、Photoshop 或 Candy Crush 都可以被下载数百万次,而无需额外花费。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结构有所不同。每个查询都需要实际的能量和处理能力。在大型人工智能模型上进行一次搜索查询,其成本可能高达 十次 不仅仅是传统的谷歌搜索。这就是为什么人工智能货币化的风险如此之高。如果没有可持续的收入模式,企业在实现IDC数万亿美元的预测之前,就会被基础设施成本淹没。
为什么广告无法拯救人工智能
广告渗透到现代互联网。Google 搜索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用户输入查询、浏览结果,并在此过程中看到广告。
生成式人工智能让这种模式过时了。人工智能讲究精准。你提出一个问题,你就会得到一个答案。仅此而已。用户没有动力停留浏览,这意味着传统广告已经没有生存空间。
这并不意味着广告会消失。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有针对性、高价值的广告位出现,但用户旅程本身就不足以实现规模化盈利。
为什么订阅也救不了
那么订阅呢?毕竟,Netflix 和 Spotify 等服务都是靠订阅才发展起来的。
问题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市场广阔,拥有成千上万种专业服务。有些人工智能工具可以帮助撰写简历,有些可以做会议记录,有些可以创建六根手指的人像。人们可能偶尔会用到这些服务,但不足以成为订阅的理由。
这就是为什么我创造了所谓的“科斯明定律”:98% 的用户永远不会订阅。我们已经看到了这种情况。OpenAI 已经超越了 的美元1亿元 年收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然而只有大约 2%4% ChatGPT 用户每月支付 20 美元购买高级访问权限。其余 96-98% 的用户每次使用都会产生费用。
版权之争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立即采取行动:版权。演员、编剧和媒体公司已经开始发出声音。迪士尼正在积极保护其 知识产权 被人工智能利用。《纽约时报》 起诉 OpenAI 涉嫌侵犯版权。好莱坞编剧工会的罢工是人工智能时代创作者对版权归属担忧的典型例子。
这不仅仅关乎所有权,也关乎你的劳动成果是否能获得公平的报酬。如果人工智能生成的答案依赖于受版权保护的数据,那么谁应该获得报酬?法律的不确定性是阻碍其货币化的另一个障碍。
用户真正想要什么
那么,如果传统的货币化模式无能为力,那么人工智能的未来之路又将如何呢?
人们渴望选择。他们不想再被强制订阅或侵入式广告模式所困扰。他们希望价格符合预算。他们希望在获得灵感的瞬间就能使用。简洁性也很重要。如果注册流程长达八步,人们参与的可能性就会降低。最重要的是,用户希望获得隐私,并确保他们的数据不会被滥用。
如果AI提供商忽视这些标准,用户就会流失。如果他们认真对待这些标准,仍然有成功的机会。
iTunes 中的 AI 时刻
突破可能来自微交易。回想一下iTunes爆发之时。在iTunes之前,即使你只想听一首歌,也得买一整张CD。而苹果让你只需99美分就能听你想听的歌。实惠、快捷、便捷。这一举措为流媒体服务铺平了道路,并永远改变了音乐行业。
人工智能需要像 iTunes 那样的时刻。与其让用户按月付费或被迫观看广告,供应商应该让他们按使用量付费,并在使用时付费。想象一下酒吧里的账单:你把饮料或食物添加到账单里,账单会立即显示,用完后才付款。
人工智能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公司不再强制推行订阅和承诺,而是提供单独的项目,例如生成的单张图片或文字,或者小包。这对用户来说简单易用,对提供商来说也可持续。
这颠覆了之前的模式:先访问、先价值,再付费。降低门槛,建立信任,让 98% 的用户愿意为他们使用的东西付费。
为什么重要意义
AI货币化是一个值得更多关注的问题。它能够成就或毁灭这项技术。如果计算成本居高不下,广告效果不佳,订阅量停滞不前,我们将迎来又一个“互联网泡沫”时刻。
但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实现盈利,让它变得价格实惠、快速便捷、简单易用且隐私保护,就有机会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这不仅对人工智能巨头而言,对成千上万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工具的初创公司也同样如此,它们不能永远依赖风险投资。
人工智能革命已经到来。唯一的问题是:谁来为此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