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
机器人利用是普遍现象还是文化依赖现象?

一项新研究表明,日本人对待合作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尊重程度与对待人类一样,而美国人则更有可能利用人工智能谋取私利 发表于 Scientific Reports 由慕尼黑大学和东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人员完成。
随着自动驾驶汽车和其他 人工智能自主机器人 越来越融入日常生活,对人工智能的文化态度可能会决定这些技术在不同社会中实施的速度和成功程度。
人机合作中的文化差异
慕尼黑大学首席研究员、这项研究的作者、慕尼黑大学首席研究员 Jurgis Karpus 博士表示:“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成为现实,这些日常遭遇将定义我们如何与智能机器共享道路。”
这项研究是首次对人类与人工智能体在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场景中如何互动进行全面的跨文化研究之一。研究结果挑战了算法利用(利用合作人工智能的倾向)是一种普遍现象的假设。
结果表明,随着自主技术变得越来越普遍,社会可能会根据对人工智能的文化态度面临不同的融合挑战。
研究方法:博弈论揭示行为差异
研究团队采用了经典的行为经济学实验—— 信任游戏 和 囚徒困境—比较日本和美国的参与者如何与人类伙伴和人工智能系统互动。
在这些游戏中,参与者在自身利益和互利之间做出选择,并通过实际的金钱奖励来确保他们做出的是真正的决定,而不是假设的决定。这种实验设计使研究人员能够直接比较参与者在相同场景中如何对待人类和人工智能。
这些游戏经过精心设计,以重现日常情景,包括交通场景,人类必须决定是与另一个智能体合作还是利用它。参与者玩了多轮,有时与人类搭档,有时与人工智能系统一起玩,这样可以直接比较他们的行为。
论文指出:“我们的美国参与者与人工智能的合作明显少于与人类的合作,而日本参与者与两种类型的合作者都表现出同等程度的合作。”

Karpus, J.、Shirai, R.、Verba, JT 等人。
内疚是文化差异的一个关键因素
研究人员提出,内疚感的差异是导致人们对待人工智能时出现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研究发现,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在利用他人时往往会感到悔恨,但在利用机器时则不会。相比之下,在日本,人们似乎无论虐待的是人还是机器人,都会感到类似的内疚。
卡普斯博士解释说,按照西方人的思维,在交通中拦截机器人并不会伤害它的感情,这种观点可能促使人们更愿意利用机器。
这项研究包括一个探索性部分,参与者在游戏结果公布后报告他们的情绪反应。这些数据为了解行为差异背后的心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情绪反应揭示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模式
当参与者利用合作性人工智能时,日本参与者报告称,与美国参与者相比,他们感受到的负面情绪(内疚、愤怒、失望)明显更多,而正面情绪(快乐、胜利、解脱)则更少。
研究发现,日本的叛逃者利用人工智能同伴表示比美国的叛逃者感到更加内疚。这种更强烈的情绪反应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参与者更不愿意利用人工智能。
相反,美国人在利用人类时比利用人工智能时感受到更多的负面情绪,而日本参与者没有观察到这种差异。对于日本人来说,无论他们利用的是人类还是人工智能,情绪反应都是相似的。
研究指出,日本参与者在所有接受调查的情绪中,对于利用人类和人工智能伙伴都有着类似的看法,这表明,与西方人的态度相比,他们对人工智能的道德观念有着根本的不同。
万物有灵论和机器人认知
日本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可能在这些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观察到的对人工智能的行为差异提供了潜在的解释, 体现的人工智能.
该报指出,日本与 万物有灵论 佛教认为非生命物体可以拥有灵魂,因此人们认为日本人比其他文化的人更能接受和关心机器人。
这种文化背景可能会为人们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创造一个完全不同的起点。在日本,人类与能够互动的非人类实体之间的区别可能不那么明显。
研究表明,日本民众比美国人更容易相信机器人能够感受到情感,也更愿意接受机器人成为人类道德判断的对象。
论文中引用的研究表明,日本人更倾向于将人工智能视为与人类相似的东西,机器人和人类经常被描绘成合作伙伴,而不是等级关系。这种观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参与者在情感上对人工智能和人类的态度是相似的。
对自主技术采用的影响
这些文化态度可能直接影响不同地区采用自动化技术的速度,并可能产生深远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Karpus 博士推测,如果日本人以与人类相同的尊重对待机器人,那么全自动出租车可能会比柏林、伦敦或纽约等西方城市更快地在东京普及。
在某些文化中,人们热衷于使用自动驾驶汽车,但这可能会给自动驾驶汽车顺利融入社会带来实际挑战。如果司机更有可能切断自动驾驶汽车、抢占先机或以其他方式利用程序设定的谨慎性,这可能会影响这些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显著影响送货无人机、自动公共交通和自动驾驶私人汽车等技术广泛应用的时间表。
有趣的是,研究发现日本和美国参与者与其他人类的合作方式几乎没有差异,这与行为经济学的先前研究一致。
研究发现,日本和美国参与者在与其他人类合作的意愿上差异不大。这一发现强调,这种差异具体出现在人机交互的背景下,而不是反映合作行为中更广泛的文化差异。
这种人与人之间合作的一致性为衡量人与人工智能互动的文化差异提供了重要基线,强化了研究关于观察到的模式的独特性的结论。
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更广泛影响
该发现对于开发和部署用于跨不同文化背景与人类互动的人工智能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这项研究强调,在设计和实施与人类互动的人工智能系统时,必须考虑文化因素。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感知和互动方式并不具有普遍性,在不同文化中可能会有很大差异。
忽视这些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采用率下降,以及在某些地区滥用或滥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可能性。它凸显了跨文化研究在理解人机交互和确保全球负责任地开发和部署人工智能方面的重要性。
研究人员表示,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融入日常生活,了解这些文化差异对于成功实施需要人类与人工智能合作的技术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限制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研究人员承认他们的工作存在某些局限性,这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这项研究主要关注日本和美国这两个国家,虽然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但可能无法涵盖全球范围内人机交互的文化差异。需要对更广泛的文化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推广这些发现。
此外,虽然博弈论实验提供了适合比较研究的受控场景,但它们可能无法完全捕捉现实世界中人机交互的复杂性。研究人员建议,在实地研究中使用实际的自主技术验证这些发现将是下一步的重要步骤。
基于对机器人的愧疚感和文化信仰的解释虽然得到了数据的支持,但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才能确定因果关系。研究人员呼吁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究,以探究这些文化差异背后的具体心理机制。
研究人员总结道:“我们目前的研究结果缓和了这些结果的普遍性,并表明算法利用并不是一个跨文化现象。”